結婚年齡有沒有更改
結婚年齡有沒有更改
相信中國的法定結婚年齡不會改,或者只會酌情下調一點點。
低齡結婚,多見于文化落后、人口偏少、男尊女卑或是貧富差距大的國家。
中國結婚年齡限制偏高,實際上是非常利于保護女性和提高人口素質的,人的生理成熟和思想成熟,確實需要時間來保證。
16歲,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真的還是孩子,就是應該坐在課堂里,心無旁焉的安心學習,即使不想學習了,也要投身于工作歷練,這樣,明顯比早早踏入婚姻生活要好。
而且,16歲左右的女孩,是很多相對的有錢人和色狼所渴望的“蘿莉玩物”,法定結婚年齡低齡化,給了這些壞人可乘之機,家長和孩子自身,也會隨著社會規則的變化而放松自我保護,變相性交易的方式會更趨于多元化,整體的兩性文明墮落是無法抑制的。具體參照——日本!
畢竟人盡可夫、人盡可妻的社會氛圍,不符合中國從古到今的愛情觀,個別人的思想與行為墮落,雖然不是不能接受,也談不到可恥,但至少不值得鼓勵。
而且,如果中國還是個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堅持全體人民利益至上,就不應在這個問題上放水。
反之,如果中國已經認可了富人優先的發展方向,那么就隨意吧,反正那么多國家都隨意了……窮人可以用身體換錢花,換未來……富人則享受財富帶來的無窮樂趣。
謝邀。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蘇軍建議婚姻家庭編將法定結婚年齡調整為男18歲、女18歲,這樣能夠調節婚姻人數下降和老齡化上升的趨勢。
這樣一來, 是否降低法定婚齡,又引發熱議!
對應結婚年齡來說,這個調查數據還是很有意思。目前規定的法定婚齡是女20歲,男22歲,但這個年齡比僅有2%左右。有80%的結婚年齡是在25-30周歲,其中在28歲周歲結婚的人群高達20%。
總體來看,晚婚晚育應當是一個較為普遍性的狀態。晚婚的原因有很多,找不到合適的人,讀書晚,工作不穩定,經濟壓力大,沒有能力承擔家庭責任等等,所以工作及社會的壓力和責任成為年輕人晚婚的重要緣由。這種社會現狀,降低法定婚齡意義并不是很大。當然,在一些偏遠或農村地區,降低婚齡仍然有相應的需求。
你們看看有沒有拖平均結婚年齡的后腿哈!
我國現行《婚姻法》系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規定的結婚年齡為:男性22周歲、女性20周歲。“晚婚晚育(男25歲、女23歲)應給予鼓勵”的表述暫未修改。在我國新疆、西藏、寧夏、內蒙古等部分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少數民族公民的法定結婚年齡為:男性20周歲,女性18周歲。
中國香港地區的最低法定婚齡為16歲(21歲以下需要父母同意);澳門地區的最低法定婚齡為16歲(18歲以下需要父母同意);臺灣地區的最低法定婚齡為男性18歲、女性16歲(20歲以下需父母同意)。
全球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最低法定婚齡在16-18歲(部分需配合父母同意之條件)。
而只能20歲以上才能結婚的國家和地區,主要包括:中非(男22歲)、贊比亞(男女皆21歲)、越南(男20歲)、菲律賓(男21歲)、巴布亞新幾內亞(男女皆21歲)等。
相較而言,中國大陸地區男性22歲、女性20歲的法定婚齡確實要比其他國家或地區高出一截。
那么20/22歲,中國人結婚了嗎? 并沒有!!!
目前我國的初婚年齡約為25歲,初育年齡則約為26歲。
廣東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26.17歲,女性為23.97歲;
江蘇,2015年,初婚者的平均年齡是32.4歲;(數據來源:江蘇省民政廳)
上海,2014年,男女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為30.11歲、28.14歲。(數據來源:上海市民政局)
北京,2011年,男性初婚年齡為27.8歲,女性為26.2歲(數據來源:北京市民政局)
杭州,2014年,男性初婚年齡為27.99歲,女性為26.11歲。(數據來源:杭州市民政局)
臺灣,2013年,男性初婚年齡為32歲,女性為29.7歲。(數據來源:臺灣內部事務主管部門)
可以看出,各地平均初婚年齡不斷攀升,幾乎都在奔三。
所以,誰會18歲結婚呢?
這問題問的,人性之別,婚育之過嗎?真是。
好大的題目,擔心人口的流失,14億人口的大國,何缺人了,磚家們的說辭是內心可恥的荷爾蒙,讓人不齒。
現在的年青人,只是不想或不敢去生,沉重的生活壓力,過高的育兒費用,教育負擔,誰還去生,多生。這個年齡沒有關系。
人心得正點,別在誤導眾生,讓人唾棄。
當然,社會得為育兒教育大副縮減費用,如果育兒成人免費的話,你讓婚齡30歲,人口都為直線上升。
真是,讓人感嘆,人之陰,之小。
不是說22歲咩?
我們年少的時候,墻上有宣傳語的,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那個時候都明白生孩子要少,至于時間咩,老師講的男22,女20歲吧?反正,記不大清楚,上學一逛就22歲畢業了,才尷尬的發現還是哪有結婚對象.
就這樣子,響應了國家的晚婚晚育政策,不過時代在變,拿不到國家獎勵了,現在流行生二胎了。70后們都已經啟動了.80后也在慢慢行動,90后們開始結婚生孩,00后們剛成年,這結婚年齡怎么改,改與不改關系不大。
回答了:將女性結婚年齡調整到18歲,你認為對女性健康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過去因工作上的失誤把女性年齡寫錯,就一下難以更改過來了,就造成不管是男性或者是女性,對于他(她)們都是有弊端的,因為年齡大的原因就要過早的走入社會,在不大的年齡階段就要承受一份過早的壓力,本來可以晚幾年不想事的,就要面臨要比實際年齡的所有事情都要超前,要辦超前年齡的事了,畢竟年齡還是不成熟,過早的走入社會,就要過早的來做不符合年齡的事了,我認為這由其是對女性,弊端還是要大于利,因為她的一生有許許多多的事都要提前,一切事物要向前看,可想而知她中間的壓力之大。
總的來講,這個問題是弊大于利,這對于女性來講,對她的身心健康是一種多大的弊端,這將足使她的整個人生都要向前意識走,過早要比一般人需要成熟的來要求處理好每一項事物,她的心態也要成熟老煉起來。(還是弊≥利)~~人生美景
從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個人覺得這個可能性非常大。
為什么說可能性非常大?原因如下:
首先,我們來說說“計劃生育”政策這個問題。為了控制人口增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即1982年9月,“計劃生育”被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許多家庭只能被允許生一胎。到了21世紀,國家逐漸意識到老齡化以及人口結構不合理帶來的社會問題,于是,逐漸放開“二胎政策”,而這時的生育率并沒有明顯提升。
前段時間,《新華日報》刊發了一篇名為《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的署名文章,部分學者、專家認為應該設立生育基金,對丁克家庭進行強制征稅,理由是“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新華日報文章截圖)
從“計劃生育”到“二胎政策”,再到建議對丁克征稅,這一系列政策的轉變,無不體現了國家對人民百姓的“用心良苦”。
在這樣的前提背景下,為了社會人口結構,個人覺得,國家極有可能會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內出臺一系列的政策來扭轉這樣的低生育率、社會人口結構不合理的“局勢”,而降低法定結婚年齡的人口政策極有可能會被提出并被執行。
我們都知道,我國的法定結婚年齡是女性不得早于20周歲,男性不得早于22周歲,這就極易造成晚婚晚育。當然,我們姑且不談中國一些偏遠山區或者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的結婚情況,早婚早育在中國只是少數例子。從整體來看,受法定結婚年齡限定和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政策的影響,我國青年男女結婚年齡普遍偏大。
放眼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法定結婚年齡一般在16-18歲。日本:法定結婚年齡20歲,在父母同意下,可以女方16歲,男方18歲。菲律賓:法定結婚年齡16歲。匈牙利:法定結婚年齡18歲,父母同意下16歲。法國:法定結婚年齡15歲。新西蘭:法定結婚年齡18歲,父母同意下16歲……(部分存在爭議,但各國情況基本類似,不再一一列舉)。
目前,中國是全球法定結婚年齡最晚的國家,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人口結構。因此,從總體上看,中國在未來極有可能會修改法定結婚年齡的政策,以此扭轉我國社會人口結構不合理的現象。
若有不同的觀點和想法,歡迎在評論下方評論、留言!
以上是律師為大家講解的關于”結婚年齡有沒有更改“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