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疫苗的原因怎么寫
新冠疫苗來了。困在漆黑隧道中的全球人民,終于看到了一絲曙光。許多人迫不及待想要扎上一針,希望借此回歸往日的平靜生活。
可在疫苗非強制的荷蘭,人們對于疫苗就有了打與不打的選擇。產生選擇后,就難免有人搖擺不定。想打疫苗的理由大致相似,不想打疫苗的原因卻各有不同。
不打疫苗的原因怎么寫
荷蘭姑娘埃斯梅和媽媽尤利婭住得很近,每周要帶一歲的兒子看望媽媽好幾次。可疫情之后,埃斯梅只在幫媽媽買菜時才會短暫拜訪,帶兒子去更是不可能了。終于熬到1月份,新冠疫苗在荷蘭開始注射。尤利婭當即表示要盡早注射,可女兒卻告訴她,自己不想打疫苗。
不想打疫苗的不止埃斯梅。2020年夏末秋初,荷蘭疫情相對穩定,荷蘭一家研究機構I&O Research的調查顯示,9、10月份有明確意愿接種疫苗的人不到三分之一,約有15%的人對自己的選擇搖擺不定。
此后疫情起伏不定,直到冬天再次惡化,圣誕節前荷蘭內閣宣布了全國封鎖。到了1月,人們對疫苗的接受度開始一路高升,63%的民眾表示一定接種,18%表示很可能接種。
荷蘭衛生、福利及體育大臣德揚(Hugo de Jonge)在一次公開發言中解釋了荷蘭為何成為歐盟最后一個接種疫苗的國家。他表示,我們想要更加謹慎、認真地做出選擇,必須防止出哪怕是一點點的小錯誤。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安心地接種新冠疫苗是我們的責任。
那些愿意接受新冠疫苗的人,是希望通過接種疫苗進一步控制疫情,讓自己、他人和社會的生活回歸正常。
夏季以來,關于疫苗的信息和報道日益增多,前有先行注冊國家的經驗,后有國際制藥公司的疫苗研發生產,加上居高不下的確診和急診住院人數,選擇打疫苗的群體逐漸壯大,也不難理解。
但對疫苗存疑的聲音仍在。還有近20%的荷蘭人對是否接種疫苗搖擺不定,或者表示不會/很不可能接種疫苗。百分比雖然不高,但涉及的個體數量也相當可觀。那么這些對疫苗存疑或反對的人,到底在擔心些什么呢?
不打疫苗的原因怎么寫
疫苗真的安全嗎?
有關疫苗最多的擔憂就是副作用。時間緊迫,疫苗的研發周期只有幾個月,和常規比太短了。人們對疫苗安全性的話題討論只增不減,比如民眾會擔憂疫苗的效力和副作用,是否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充分證實?
即使在疫苗支持率很高的今天,對“副作用”的擔心也沒有完全消失。臉書上一個由醫護人員建立的反疫苗小組里,“副作用”、“安全性”是熱門詞匯。
除了對疫苗速率上的擔心,十年前墨西哥流感疫苗的經歷也讓一些荷蘭人仍心有余悸。2009-2010年,荷蘭組織全國范圍為6個月-4歲兒童注射了墨西哥流感疫苗。雖然在當時采用了業內已存在而非新研發的疫苗,接種者還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這種情況出現后,荷蘭國家藥物副作用中心的工作人員沒日沒夜地接到出現副作用人群的質詢電話,而電話那頭的人們迫切地想要得到一份合理的解釋和答復。
據報道,注射的50萬兒童中,出現副作用的案例3754起,嚴重病例137起。其中三十余名兒童患上了渴睡癥,一種毫無緣由就會隨時睡著的慢性神經疾病,目前只能輔助治療,無法治愈。不少荷蘭民眾擔心,新冠疫苗也會引發類似的不良反應。
針對這一點,荷蘭國家藥物副作用中心和荷蘭藥監局表示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及時處理任何關于副作用的情況,并借助歐盟國家間的共同協作,盡快建立較全面的副作用信息庫,讓接種者在產生副作用的第一時間及時接受改進治療。
可再完善的通報記錄機制,疫苗的副作用已經出現并作用在接種者身上。對于不幸遇到極小概率副作用的個體而言,也要在身體和心理上承擔很大的痛苦。加上新冠以來,網絡上真真假假的信息沖擊,難免讓人草木皆兵,對副作用產生額外的擔心。
不打疫苗的原因怎么寫
疫苗是唯一解藥?
有些人不愿接種疫苗,倒不是不信任疫苗本身,而是質疑政府是否夸大了疫苗的效用,質疑疫苗是否真的是擺脫疫情的唯一解決方案。
許多專家都預測人類可能需要長久與新冠病毒共存。基于這一點,疫苗之外的更多手段也將在未來被發現與應用。當下為了盡快遏制疫情組織全民范圍的注射還算可行,倘若新冠發展成類似流感一樣每年反復的病毒,要求定期全民注射疫苗的人力與資源成本,顯然要比提倡日常健康生活、增強抵抗力要高得多。
質疑疫苗“萬能方案”地位的人相信,抵抗力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一方面,大部分感染新冠病情嚴重甚至死亡的患者存在各種基礎疾病;另一方面,在社交距離范圍內堅持運動、呼吸新鮮空氣、適當攝入維生素增加抵抗力,也是去年三月以來,各方專家不斷建議的。
就像政府當初表示,戴口罩會制造“虛假安全”,阻礙人們嚴格執行其他防疫措施一樣,這些人覺得,一味強調疫苗是唯一的解藥,也容易讓人忽視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一定程度上,新冠疫情也為荷蘭人敲響了健康警鐘,讓許多人意識到了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加強日常身體素質鍛煉的重要性。一部分人是響應了政府和公共衛生部門倡導健康飲食、堅持運動的號召;而另一部分人,則是摸著自己肚子上的“新冠肥”(Corona-kilo),不得不下定“管住嘴邁開腿”的決心,開始鍛煉。
不接種疫苗的原因還有許多,比如宗教信仰要求、有藥物過敏史、屬于孕婦或老人群體等。
“后疫苗”社會 何去何從
荷蘭預計在1月底接種疫苗的人數將達到15萬人。但無論接種速度如何,總會有不愿接種或出于各種原因無法接種的人。
為了提倡疫苗接種,“疫苗護照”的想法一直有人提,即接種了疫苗的個體可以享有更多社會自由。但荷蘭政府和社會整體上仍然持反對態度,歐盟諸國也約定暫時不在成員國間實施接種者可以自由流動的政策。
荷蘭社會要恢復常態,恐怕要等到相當一部分人具備免疫力、疫情爆發風險極低時才能實現。“先種疫苗先自由”大概也只能想想罷了。
而在完全恢復常態之前,種疫苗的人和沒有種疫苗的人,仍要在同一社會共存,甚至在一個公司工作、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無論在公共空間還是私人空間,打不打疫苗,打沒打疫苗,都會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不打疫苗的原因怎么寫
不打疫苗的人,希望自己的決定可以不被社會冷眼歧視;而打疫苗的人,自然也想要通過接種疫苗達到預期理想的免疫效果。
這時,平心靜氣的溝通對于意見不同的雙方很重要。荷蘭母女尤利婭和埃斯梅雖然不贊同彼此的決定,但也選擇了尊重彼此。母女達成共識,母親接種后形成免疫,母女依然可以見面。埃斯梅希望她和媽媽的故事,能鼓勵大家傾聽彼此的想法,而不是去爭論甚至評判他人。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判斷做選擇的權利, 是否接種新冠疫苗,個體有選擇的自由,但同樣也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而最終,人們的希望仍是借助疫苗遏制新冠疫情,讓社會早日回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