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一個好的律師
我的工作每天都會見到律師,從業以來差不多講過幾百名律師。但是很遺憾,中國律師的執業水平良莠不齊,尋找靠譜的律師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的確不容易,那就尋找最適合的律師吧。
作為普通老百姓,遇到的糾紛差不多都是離婚糾紛、勞動合同糾紛、房屋買賣合同糾紛、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等等。這些一般性的問題,其實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所以最好是去書店看看相關的法律讀物。
但是初步的了解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很多時候你以為把事情說的很清楚了,律師也回答了你的提問。但每個案子都是不同的,一些很小的細節有時候就能影響案子的走向。這些東西在簡單的問答中并不能得到完全的展現。
為了保準起見,你還是需要約談律師,把事情前前后后詳詳細細說清楚。這時候,你可以從回答你問題的律師中挑選。或者直接從所有律師中,根絕地域-擅長類型等條件進行篩選。然后再查看他們過往的案例,看看有沒有多次代理相關類型案件的律師,或是根絕客戶對他們的評價進行綜合判斷。
最后強調兩點:并不是律所越大,律師就越靠譜;拍胸脯打包票的律師絕對不靠譜!
作為律師,這個問題蠻難回答的。
你所謂的合適,是指什么?能力強,效果好,收費低?我想我就暫理解為性價比高吧。
一般社會中說“找”律師的比較少,說“請”律師的比較多。當然,這幾年說找律師的也越來越多了。
律師太多了,各忙各的,也沒見誰打廣告說自己牛。大部分律師還是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和渠道接業務。這也造成了當事人需要律師的時候不知道哪里去找。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其實對于很多人不適用,當事人很多時候無從比較合適不合適,你能找到律師或信得過的律師就不錯了。
如果你有選擇,那么參考一下下列標準也行。
1、你找的律師要和你的案子匹配。
你去找一個大律師,結果你的案子很小,這顯然不匹配。除非這個大律師是你的很近的親戚或很好的朋友。 畢竟律師的時間很寶貴。
2、30至50歲的律師年富力強。
律師行業是一個社會學科,需要社會經驗和辦案經驗,不是理論學得好就可以完全勝任的。一個律師大學畢業23歲,可能還在其他單位上過班,耽誤了幾年,考過司法考試拿到執業證,牛逼的人也在25歲左右,差一點的就30歲了,再實習和熟悉幾年,30歲也正是干事的時候。超過50歲的律師,要不是大律師,很難找到,要不是半路出家。
3、專業也要考慮一下。
有些比較專業點的案子,你要考慮一下律師的專業方向。
?
合適不合適很主觀的。但是我覺得,作為當事人你還是要找一個你覺得靠譜的律師。有人說,律師是靠嘴掙錢的,律師能干不能干主要看會不會說。但是,朋友,你作為一個當事人你能分辨出律師會不會說嗎?他說的在點子上嗎?是不是夸夸其談。太多夸夸其談的人大行其道,就是當事人自己不會分辨好壞。
一個靠譜的律師不會很輕易的發表意見。他會問你很多問題,涉及到證據的時候會仔細的審查核實,涉及到疑難的問題的時候他會和你討論討論,也會很謙虛的告訴你這需要再研究研究。這個時候,作為外行,你很可能認為這個律師不行,至少這個問題不熟悉。其他,法律是一個很復雜的學科,不是你能夠想象的。其實,你約到這樣的律師你反而應該慶幸。這個律師靠譜。
案子,不是律師一個人辦出來的,是和當事人一起辦出來的。你認為請了一個好律師自己就可以輕松了,不是,中間有很多的問題需要你和律師共同去解決。靠譜的律師中途有很多時間和當事人在溝通協調。
最為當事人,最主要的是,你平時最好有一個律師朋友。這樣你們之間有信任,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討論和請教,最后請不請他是一回事,但給你的建議總是中肯的。
是吧。
一個好的律師是有良心,有正義,不浮夸,事實求是辦案,專心專意為當事人努力,在法律的框架下,力爭為當事人獲取更大的利益。但現在遇到好的律師不多,有的律師只認一個錢字,當你找他時,會跟江湖醫生一樣,把小病說成大病,大病說成絕癥,使一些簡單明了的案子變成重要復雜化,為自已收費說詞,讓你乖乖多掏錢,這樣律師就很離譜了。一位好律師,應該非常沉穩,謙虛,謹慎,語言不多,非常明理,體貼平民,注重案件,不乎報酬,為當事人盡力而為之,這樣,那怕官司打輸了,錢也花了,當事人也不枉騁請律師走一回,所以,律師要在人們心目中樹立好形象和威信,還要多多體察民情,不要一味只追求收費和收入,終究在中國,打官司、吃官司的都不全是腰纏萬貫的富豪,廣大的普通民眾更需要律師,請得起律師,請得到好律師,是每個當事人最關心,也是最為關注的。所以,律師要自律,自重,自愛,自清,才得到人們更大的支持,更多的尊重,衷心的愛護和擁戴。這才是一位好律師,值得請用。
我是一名律師,跟大家分享一下看法,希望不喜勿噴。
成為一名律師,根據不同時期的規定,都是通過司法考試、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不包括條件放寬地區的考生。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很難通過,但是天才和運氣超好的除外。其中的艱辛和付出,只有自己才能體會。
個人感覺,律師的好壞定義過于寬泛,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認為委托人信任的,律師用心服務,專注服務,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都是好律師,評價一個律師的好壞單從專業上評價是不客觀的,還要考慮律師的口碑及職業道德,辦理案件是否切實有利于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否做到案結事了。?的訴訟形式上是贏了,實質上當事人是虧了。有的當事人抱怨應該贏的官司輸了,認為就是壞律師,還是要客觀的分析案情,從專業的角度去剖析案情,得出公正的裁決。但也不排除律師服務不到位,不用心的可能。?的律師宣傳的很好,往往給人高大上的感覺,但是大律師不代表好律師,依法代理,切實為當事人解決問題的才是好律師!
如何找一個靠譜的律師,這是每一個有法律服務需求的當事人都會考慮到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靠譜不等于免費。律師提供的是一種服務過程,只要律師依法依規提供了法律服務,就應該獲得報酬。律師行業規范規定,只有法律援助案件才可以不向當事人收取律師費。
免費的東西常常是最貴的。比如,假設律師免費咨詢,由于律師也要吃飯,要生存,肯定有收費的項目。免費咨詢就難以向當事人提供準確全面的信息,而可能盡力向當事人推薦不必要的收費服務。結果,當事人可能貪小便宜吃大虧。
因此,律師靠譜不靠譜,更重要的是看律師是不是如實向當事人告知法律風險,是否盡心盡力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一般地講,如果當事人對結果比較有信心,會采取固定收費的模式。
有些案件,當事人覺得心里沒底,勝訴或者執行的可能性不大,而律師認為有訴訟或者執行的價值,這時雙方可以協商使用基本費用+勝訴酬金的風險收費模式。
在法律行業越久越發現律師和大眾之間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 對大眾來說,法律“遙不可及”,法律普及率不高、大眾法律意識不強,遇到問題不知道去可以尋求法律途徑解決;
- 同時存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大眾對律師的特點、水平無從了解,再加上大眾對律師的固有印象又是收費貴、價格不透明,最終導致了用戶對律師缺乏信任度,讓大眾談到“請律師”都望而卻步。
我有一個朋友,還算是認識“熟人”,之前因為合同糾紛通過熟人介紹聘請了一個律師,還是一家大所,可是花了近百萬的律師費之后,才發現他缺了個“致命性”的證據,整個案子根本沒有進行訴訟的必要。而這一切只因為這個律師“業務繁忙”疏忽了。
通過熟人不是完全不靠譜,但很多時候可能只是朋友的朋友,專業不一定對版、律師的水平“熟人”也不一定知道。
大眾其實需要一個直接的、可以參考的評價,比如律師專業能力方面的評分、過去客戶對于律師服務態度、專注程度的點評,同行之間的評價。
像我那個朋友就一直耿耿于懷,希望能有個地方可以點評、吐槽一下那個律師不負責任的態度。
其實換個角度想,如果要在淘寶買一個黑色公文包,我們對產品、店家完全不了解,我們會看什么?我們一定會先按搜索結果里的人氣或者信用排名,然后挑中一款看看這個產品的詳細。我們還一定會看買過這款產品的用戶評價。
而如果我們要找一家從沒去過的日本餐廳,大眾點評一定是首選,按好評或者人氣,點開排在前面的餐廳,看看推薦菜、再看看去過這家餐廳的網友點評。
為什么容易選擇?因為信息量足夠,而且有可以讓我們參考的評分、點評。即使是公文包沒有牌子、餐廳地段不好,但只要東西夠好,自然就有好的評價,也自然就會吸引我們去購買、去光顧。
可是律師卻非常難選,因為信息量少得可憐,也沒有可以讓他們參考的內容。而且信息散落在不同的地方,不像買東西知道上“淘寶”,找餐廳知道去“大眾點評”。
所以需要的是這樣一個平臺,每個律師都是鮮明的個體,而且信息全面,作為“律師”的一切都清晰的展現給大眾看:
- 所代理過的客戶和案子類型
- 專業評分
- 從業經歷
- 發表的專業文章
- 過去的客戶做的點評
- 同事、同行的評價
如果有這些信息,大眾怎么還會不知道怎么選律師呢?大眾不用只迷信“大所名氣”,通過律師的綜合能力、用戶點評等等信息,即使是一個“小白”,也一樣能夠選擇到一個好律師。
而大眾通過這些信息更容易建立起對律師的信任,也就會更愿意在線上聘請律師、購買法律服務。
律師也不用老是擔心客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