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權與隱私權的關系
名譽權與隱私權的關系
隱私權指的屬于個人的私密信息,比如個人的家庭住址、電話號碼、銀行信息等,未經本人許可若隨意公布就是侵犯了個人隱私權。名譽權指的是在公開場合辱罵或誹謗、造謠、中傷他人,對別人名譽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名譽是指公眾對特定人物的社會評價以及該人對這種評價的內在感受,名譽權是指民事主體保護其名譽不被其他人用誹謗等方式加以丑化的權利。隱私是指屬于私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事務,私人空間,私人領域,隱私權就是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侵害。在我國法人包括企業法人和非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包括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機關法人,在我國民法中規定了名譽權的主體為公民和法人,其實法人本不該有名譽權,比如說機關法人,它屬于政府部門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如果讓其擁有名譽權的話,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批評監督,因為它會以名譽權的維護來限制公民的監督批評權,因此,法人本不應有名譽權
隱私權與名譽權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隱私權與名譽權主體不同?! ‰[私權僅自然人享有;而名譽權不僅自然人享有,法人、其他組織也享有。
2、隱私權與名譽權客體不同。 隱私權的客體是自然人不愿為他人知曉或不宜公開的秘密;而名譽權的客體是公眾對特定人的社會評價。
3、隱私權與名譽權侵害方式不同。 侵害隱私權的方式常見的是未經自然人同意或授權而披露、傳述、散布、竊取他人的個人隱秘事項;而侵害名譽權的方式常見的是侮辱和誹謗。
4、隱私權與名譽權侵害的內容不同?! ∏趾﹄[私權的行為人散布、公開的內容并非捏造、虛構的,而是事實;而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人散布的內容是捏造、虛構的.并非事實?! ?/p>
5、隱私權與名譽權侵害行為人的心理狀態不同。 侵犯隱私權可能出于故意也可能出于過失;侵犯名譽權大多是一種直接故意行為?! ?/p>
6、隱私權與名譽權侵害行為人的主觀目的不同?! ∏址鸽[私權的行為人主觀上可能不具有目的,也可能具有惡意目的或善意目的;而侵犯名譽權的行為人的主觀目的是為了毀損、貶低他人名譽。
7、隱私權與名譽權保護方式不同?! ‰[私權的保護只能通過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方式進行;而名譽權的保護還可以通過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方式進行。
您好,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并非法公諸于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于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侵害名譽權責任應如何認定?
答: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當然有,司法解釋都說了,隱私權一般是通過名譽權來保護的,在我國法律上是沒有隱私權這權利的,雖然老說但是是沒有這權利的,都是通過名譽權保護的,但是有隱私利益。
以上是律師為大家講解的關于”名譽權與隱私權的關系“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小伙伴。